未完工的杰作
被打断的幸福
光燃呱呱坠地的那一刻,志良与素秋满心欢喜,仿佛生命的奇迹就在怀中诞生。然而,他们却被医生的一句话击碎:“他可能永远看不见。”
空气顿时凝固,仿佛一切都化为无声的残片。这对原本满心欢喜的夫妇,父亲垂首握拳,母亲抱子含泪,喜悦瞬间化为沉痛。
随着日子过去,孩子在他人惋惜的眼神中长大,素秋看在眼里,痛在心底。她变得沉默,开始孤立自己。她害怕孩子成长时遭受议论,更害怕光燃有一天问:“妈妈,为什么他们都不想跟我玩?”这无形的压力,令她日渐疲惫。
话语中的利箭
她开始逃避那些打着“关心”名号的对话。每一句问话听起来都像责备:“是不是你怀孕时出了问题?”、“有没有带他去看医生?”她分不清,那是别人无心的暗讽,还是自己太敏感。那些目光,像极了法利赛人——熟悉律法,却缺乏怜悯,早已在心里给孩子定了罪:天生如此,必有缘由。
那天,在一次朋友的聚餐上,几句无心的闲谈却如利箭穿心:“哎,你们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?”她当场僵住了。
回到家后,她再也忍不住,泪如雨下,心里开始质问上帝,也开始怀疑自己。
这时,志良轻轻握住她的手说:“我最近读到一段经文,是关于耶稣遇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……”
他缓缓地读出《约翰福音 9:2-3》:
“门徒问耶稣:‘这人生来是瞎眼的,是谁犯了罪?是这人呢?是他父母呢?’
耶稣回答:‘不是这人犯了罪,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,乃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。’”
那一刻,她恍然大悟。她从未想过,这一切不是惩罚,而是一件“神在雕塑的作品”的开端。
接纳的起点
那天晚上,她第一次祷告说:“主啊,若你要用光燃显出你的作为,就让我们陪他一起成为你的器皿。”她开始陪伴孩子学习,用他的方式去认识世界——听风声、摸树皮、闻香草、学点字。她不再比较,而是喜乐地呼唤他的名字:“你是妈妈的宝贝。”
有一天,她带光燃去到市郊的一间康复中心,那儿有个水疗区,清澈泉水从石缝中缓缓流出。治疗师建议他将手和脚浸入水中,练习平衡与感知。那片水池,成了他们自己的“西罗亚池子”——圣经里,那是耶稣差遣生来瞎眼的人去洗眼的地方,结果他就得了看见。对他们来说,这片水虽然不能治愈肉体的眼睛,却成为灵里盼望的象征。
他看不见,却摸得见世界的温度
光燃问:“妈妈,水看起来是什么样?”
素秋温柔地回答:“它像一面镜子,也像一首诗,你虽然看不见它,却能感受到它洗净我们心里的尘埃
。”
从那天起,光燃更认真地感受世界。他学着用手摸树皮、嗅香草气味,用指尖扫过盲文点字。他喜欢妈妈说话有笑声,曾说:“妈妈,你用开心的声音叫我,我的耳朵听了都在笑。”
尽管光燃看不见,但他手指和其他的感官都比常人敏感,能“看见”世界的温度。他喜爱碰触泥土的触感,开始学习触觉雕塑。他也开始接触盲文,每天用指尖轻扫着点字板,一点一划地摸索这个世界的语言。
十八岁那年,他举办了人生第一场展览,主题是《我“看”见了希望》。
他对记者说:
“我虽然看不见,却能触摸泥土、聆听风声、感受爱。
就像我的名字——光燃,
是神的光在我里面,自然地燃起。”
光燃也提到海伦·凯勒——那位又盲又聋却启发万人的女性:“她说,世界上最美的事物,是看不见的,要用心去感受。”他也喜欢《奇异恩典》的作者。约翰·牛顿曾是一个奴隶船船长,后来悔改归主。他写下:“我曾是失丧者,如今被寻回;曾是瞎眼的,如今能看见。我虽然看不见,但我‘看见’了恩典。”
听见光燃的故事,我的灵魂像被唤醒一般:
那位坐在圣殿门外、生来瞎眼的人,他不只是圣经中的一个角色——他,就是光燃;一个满有尊严的生命,一个要将神作为显明出来的器皿。
他的故事,也属于你和我。
三十年前,我的儿子在家人的期盼中诞生了,当时他的体重只有1.86公斤,被诊断为子宫内发育迟缓。他刚出生时出奇的安静,护士轻声提醒我:“好好照顾他,有些孩子天生就特别的安静……不过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他的整体发育。” 那一刻,我像玛丽亚一样,把护士的话静静地存在心里。
母亲的直觉
有一个下午,外面下着大雨,风把门给吹关了,“砰!”一声,我被吓了一跳,回头看了眼。身边的孩子,他仍在熟睡中没有反应。我心里暗感不妙,不知名的慌乱漫上心头,就在静默中多了一份警惕,默默地观察着他,希望自己是想多了。
后来,经过了多番反复的听力筛查,印证结果证实了我的直觉是对的。医生语气平稳却无情地宣判:“他是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,听不到声音。”
就在那一瞬,原本坚固的世界,全线崩塌。
写在手指里的爱
然而,在摸索儿子状况的过程中,我尽量不慌张、不怕输在起跑点,也努力寻找同路人同行。
感恩!神没有忘记万胜是祂未完工的杰作,也没有撇下我,反而让我们一家人携手跨越障碍。在那个资讯匮乏的年代,我是一步一问、一步一碰撞地前行。
从此,我们一家踏上了一段虽坎坷,却也夹带平安与喜乐的旅程。在万胜的成长过程中,我们边流泪边学习,深深印证了那句真理:“流泪撒种的,必欢呼收割”的恩典之路。
万胜虽然听不见,却用他的方式回应世界。有一年的母亲节,他用手语拼出几个字母,我一时没看清楚,便请他写下来。让我惊喜不已的是——他竟然会写
“Hari Ibu”(母亲节)!
这个从小在语言世界之外成长的孩子,虽然无法用口语表达情感,却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我:他记得这个特别的日子!
这,是胜过万语千言的礼物——写在手指里的爱。
接纳,从理解开始
回想童年与哥哥相处的日子,万杰坦言:“小时候,我不理解他为什么总做些‘丢脸’的事——在商场反复按电梯、赖在地上不起来……那时候我只想逃开,甚至想用打骂让他‘听话’。
我也曾嫉妒:为什么我得洗碗、顾别人的眼光,而他却像个无忧的小老板,自在地活着?”
后来他才明白,因为哥哥听不见世界的声音,无法像我们一样轻松表达自己。他有时用重复的动作来表达情绪,用“赖地”回应不安——那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,试图与世界沟通。
直到三年级,万杰参加了为特殊孩子和家庭举办的营会,也参观了哥哥的学校。他才发现,哥哥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——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孩子,同样需要理解与接纳。
从那以后,他开始换个角度看待哥哥。“他依旧沉默,但我知道,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我们。也是从他身上,我学会了爱人如己,并明白:不要自以为完美,真正的完美,或许藏在他那样安静却真实的生命里。”
一端点燃希望,一端见证得胜
慢慢地,我们体会到——神没有医好万胜的耳朵,却一步步医治并扩展了我们原本狭窄的眼光。
正如《以弗所书 2:10》所说:“我们原是祂的杰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,为要叫我们行善。”
万胜是祂的杰作;而我——作为他的母亲——也是神手中持续雕塑的器皿之一。
我愿意摆上,为主所用。我在这里,请差遣我!
从圣经中那生来瞎眼的人,到聋哑且失明的海伦·凯勒,再到曾在灵里迷失、最终悔改归主的约翰·牛顿,神的作为总在各样的黑暗中显出祂的光——不论是肉体的限制、生命的困境,还是心灵的迷失,祂都能引导、医治、翻转。
同样的,从光燃,到万胜——一个是在失明世界中感知光明的孩子,一个是在无声世界中自在生活的孩子。他们的名字,一个寓意“光自然而燃”,一个象征“在无声中的胜利”。他们的生命,共同组成了神恩典故事的两端——一端点燃希望,一端见证得胜。
你是祂尚未完工的杰作
今天,也许你正处在人生的一段黑暗中——身体的病痛、关系的破裂、心灵的困惑,甚至无法理解的苦难。也许你也曾问过:“是谁犯了罪?”、“为什么是我?”
但耶稣回答说:“不是你,也不是你的父母,是要在你身上显出神的作为。”
你的人生还有荣耀的一章要书写,因为你不是意外,你是上帝尚未完工的杰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