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25 October 2025

 未完工的杰作

 

被打断的幸福

光燃呱呱坠地的那一刻,志良与素秋满心欢喜,仿佛生命的奇迹就在怀中诞生。然而,他们却被医生的一句话击碎:“他可能永远看不见。” 空气顿时凝固,仿佛一切都化为无声的残片。这对原本满心欢喜的夫妇,父亲垂首握拳,母亲抱子含泪,喜悦瞬间化为沉痛。
随着日子过去,孩子在他人惋惜的眼神中长大,素秋看在眼里,痛在心底。她变得沉默,开始孤立自己。她害怕孩子成长时遭受议论,更害怕光燃有一天问:“妈妈,为什么他们都不想跟我玩?”这无形的压力,令她日渐疲惫。

话语中的利箭

她开始逃避那些打着关心名号的对话。每一句问话听起来都像责备:是不是你怀孕时出了问题?有没有带他去看医生?她分不清,那是别人无心的暗讽,还是自己太敏感。那些目光,像极了法利赛人——熟悉律法,却缺乏怜悯,早已在心里给孩子定了罪:天生如此,必有缘由。

那天,在一次朋友的聚餐上,几句无心的闲谈却如利箭穿心:哎,你们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?她当场僵住了。

回到家后,她再也忍不住,泪如雨下,心里开始质问上帝,也开始怀疑自己。

这时,志良轻轻握住她的手说:我最近读到一段经文,是关于耶稣遇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……

他缓缓地读出《约翰福音 92-3》:

“门徒问耶稣:‘这人生来是瞎眼的,是谁犯了罪?是这人呢?是他父母呢?’

耶稣回答:‘不是这人犯了罪,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,乃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。’”

那一刻,她恍然大悟。她从未想过,这一切不是惩罚,而是一件“神在雕塑的作品”的开端。

 

接纳的起点

那天晚上,她第一次祷告说:“主啊,若你要用光燃显出你的作为,就让我们陪他一起成为你的器皿。”她开始陪伴孩子学习,用他的方式去认识世界——听风声、摸树皮、闻香草、学点字。她不再比较,而是喜乐地呼唤他的名字:“你是妈妈的宝贝。”

有一天,她带光燃去到市郊的一间康复中心,那儿有个水疗区,清澈泉水从石缝中缓缓流出。治疗师建议他将手和脚浸入水中,练习平衡与感知。那片水池,成了他们自己的“西罗亚池子”——圣经里,那是耶稣差遣生来瞎眼的人去洗眼的地方,结果他就得了看见。对他们来说,这片水虽然不能治愈肉体的眼睛,却成为灵里盼望的象征。

 

他看不见,却摸得见世界的温度

光燃问:“妈妈,水看起来是什么样?”

素秋温柔地回答:“它像一面镜子,也像一首诗,你虽然看不见它,却能感受到它洗净我们心里的尘埃 。”

从那天起,光燃更认真地感受世界。他学着用手摸树皮、嗅香草气味,用指尖扫过盲文点字。他喜欢妈妈说话有笑声,曾说:“妈妈,你用开心的声音叫我,我的耳朵听了都在笑。”

尽管光燃看不见,但他手指和其他的感官都比常人敏感,能“看见”世界的温度。他喜爱碰触泥土的触感,开始学习触觉雕塑。他也开始接触盲文,每天用指尖轻扫着点字板,一点一划地摸索这个世界的语言。

十八岁那年,他举办了人生第一场展览,主题是《我“看”见了希望》。

他对记者说:

“我虽然看不见,却能触摸泥土、聆听风声、感受爱。

就像我的名字——光燃,

是神的光在我里面,自然地燃起。”
光燃也提到海伦·凯勒——那位又盲又聋却启发万人的女性:“她说,世界上最美的事物,是看不见的,要用心去感受。”他也喜欢《奇异恩典》的作者。约翰·牛顿曾是一个奴隶船船长,后来悔改归主。他写下:“我曾是失丧者,如今被寻回;曾是瞎眼的,如今能看见。我虽然看不见,但我‘看见’了恩典。”

 

听见光燃的故事,我的灵魂像被唤醒一般:
那位坐在圣殿门外、生来瞎眼的人,他不只是圣经中的一个角色——他,就是光燃;一个满有尊严的生命,一个要将神作为显明出来的器皿。


他的故事,也属于你和我。
三十年前,我的儿子在家人的期盼中诞生了,当时他的体重只有1.86公斤,被诊断为子宫内发育迟缓。他刚出生时出奇的安静,护士轻声提醒我:“好好照顾他,有些孩子天生就特别的安静……不过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他的整体发育。” 那一刻,我像玛丽亚一样,把护士的话静静地存在心里。

 

母亲的直觉

有一个下午,外面下着大雨,风把门给吹关了,“砰”一声,我被吓了一跳,回头看了眼。身边的孩子,他仍在熟睡中没有反应。我心里暗感不妙,不知名的慌乱漫上心头,就在静默中多了一份警惕,默默地观察着他,希望自己是想多了。

后来,经过了多番反复的听力筛查,印证结果证实了我的直觉是对的。医生语气平稳却无情地宣判:“他是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,听不到声音。” 就在那一瞬,原本坚固的世界,全线崩塌。

 

写在手指里的爱

然而,在摸索儿子状况的过程中,我尽量不慌张、不怕输在起跑点,也努力寻找同路人同行。

感恩!神没有忘记万胜是未完工的杰作,也没有撇下我,反而让我们一家人携手跨越障碍。在那个资讯匮乏的年代,我是一步一问、一步一碰撞地前行。

从此,我们一家踏上了一段虽坎坷,却也夹带平安与喜乐的旅程。在万胜的成长过程中,我们边流泪边学习,深深印证了那句真理:“流泪撒种的,必欢呼收割”的恩典之路。

万胜虽然听不见,却用他的方式回应世界。有一年的母亲节,他用手语拼出几个字母,我一时没看清楚,便请他写下来。让我惊喜不已的是——他竟然会写 “Hari Ibu”(母亲节)!

这个从小在语言世界之外成长的孩子,虽然无法用口语表达情感,却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我:他记得这个特别的日子!

这,是胜过万语千言的礼物——写在手指里的爱。

接纳,从理解开始

回想童年与哥哥相处的日子,万杰坦言:“小时候,我不理解他为什么总做些‘丢脸’的事——在商场反复按电梯、赖在地上不起来……那时候我只想逃开,甚至想用打骂让他‘听话’。

我也曾嫉妒:为什么我得洗碗、顾别人的眼光,而他却像个无忧的小老板,自在地活着?”

后来他才明白,因为哥哥听不见世界的声音,无法像我们一样轻松表达自己。他有时用重复的动作来表达情绪,用“赖地”回应不安——那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,试图与世界沟通。

直到三年级,万杰参加了为特殊孩子和家庭举办的营会,也参观了哥哥的学校。他才发现,哥哥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——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孩子,同样需要理解与接纳。

从那以后,他开始换个角度看待哥哥。“他依旧沉默,但我知道,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我们。也是从他身上,我学会了爱人如己,并明白:不要自以为完美,真正的完美,或许藏在他那样安静却真实的生命里。”

 

一端点燃希望,一端见证得胜

慢慢地,我们体会到——神没有医好万胜的耳朵,却一步步医治并扩展了我们原本狭窄的眼光。

正如《以弗所书 2:10》所说:“我们原是的杰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,为要叫我们行善。
万胜是的杰作;而我——作为他的母亲——也是神手中持续雕塑的器皿之一。
我愿意摆上,为主所用。我在这里,请差遣我!

从圣经中那生来瞎眼的人,到聋哑且失明的海伦·凯勒,再到曾在灵里迷失、最终悔改归主的约翰·牛顿,神的作为总在各样的黑暗中显出的光——不论是肉体的限制、生命的困境,还是心灵的迷失,都能引导、医治、翻转。

同样的,从光燃,到万胜——一个是在失明世界中感知光明的孩子,一个是在无声世界中自在生活的孩子。他们的名字,一个寓意“光自然而燃”,一个象征“在无声中的胜利”。他们的生命,共同组成了神恩典故事的两端——一端点燃希望,一端见证得胜。

 

你是尚未完工的杰作

今天,也许你正处在人生的一段黑暗中——身体的病痛、关系的破裂、心灵的困惑,甚至无法理解的苦难。也许你也曾问过:“是谁犯了罪?”、“为什么是我?”

但耶稣回答说:“不是你,也不是你的父母,是要在你身上显出神的作为。”

你的人生还有荣耀的一章要书写,因为你不是意外,你是上帝尚未完工的杰作。

Wednesday, 11 June 2025

裂痕中的光芒

 

Image inspired by Sameer Gudhate’s “Kintsugi: The Beauty of Brokenness”;
AI watercolor version generated via OpenAI DALL·E (prompt by OBL).


《裂痕中的光芒》

生命就像一件金继艺术品,
每一道裂痕都被恩典的金粉填满。
我们奔跑,不是因为完好无损,
而是因伤痕已被爱修补成荣耀的印记。

看哪,复活的主仍带着钉痕,
那不是失败的标记,
而是胜利的徽章。
祂让我们的软弱成为故事的亮点,
让破碎成为恩典流经的管道。

不必隐藏你的裂痕,
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不必为残缺羞愧,
那是金继大师施展技艺的画布。

奔跑吧,带着你的伤痕,
像复活的主带着钉痕那样坦然。
因为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,
正是这些金色的裂痕,
见证着最完美的爱。


Sunday, 1 June 2025

“花甲之年”的生命记录


 重启布告

二十多年前,我在 Yahoo 开设了部落格,以《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》为名。是一位“不会写的不会写”的部客。开始学习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与信心之路,在写写停停之间,享受了文字带来的沉淀、整理与安顿,是初萌时光。

十五年前,我为部落格换上新标题:《高瞻远瞩、鹏程万里》。那时的我,正如《庄子》中的大鹏,展开翅膀、乘着圣灵的风,渴望在神国度里高飞远举、胸怀远志,迎向更辽阔的事奉与成长。

2025年,六十而顺,是我生命另一段季节的揭幕。我决定再次出发,重启这文字兵的旅程——不再只是启程,也不只是飞翔,而是在年老时仍要结果子(诗篇92:14的继续。

这个部落格,将成为我花甲之年的生命记录,收藏信仰深耕的体悟、传承路上的故事、亲情友情的温度,还有日常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幽默与亮光。

六十岁,不是句号,而是一个沉稳而自由的新章节。
愿在这个暮年新枝的季节,我和你都能继续成长,继续爱,继续结果,继续奔跑。

🌟 隆重宣布:部落格将随季节翻页,改名为——《千里之后,鹏程之上》。
香槟在手,让我们一同见证:每一个阶段,都是神恩典延续的礼物;每一步脚印,都是信心继续的见证。

Sunday, 7 November 2021

 

至已故林妈妈的一封信

敬爱的林妈妈,您好。我是美玲牧师,是您第三位千金的好朋友。我认识您的女儿很多年了,我们是无所不谈的交心好友。在聊天中,三小姐都有提起您的一些生活状态,所以我得知您生病多年,很多事情都记不起,近来更是身体功能退化。昨天得知您卸下了世上的劳苦,安息了,心虽有不舍,但是说再见的时刻来临时,我要对您说,林妈妈,我们永恒再见!

我在三小姐
结婚的时候有见过您,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。前几天,您女儿说为您准备了一张您的照片,发给我看。林妈妈,我好喜欢您的笑容和眼神,我仿佛看见了您当时的喜悦与满足感。现今,藏在这笑容里最珍贵的记忆都留给您亲爱的家人。我想,这份怀念并感激会永远铭记于心。晴天雨天都会想起妈妈的笑容与叮咛,妈妈的爱护与陪伴是大家心中共同的财富,妈妈的声音是唤起大家勇敢面对挑战的力量。

林妈妈,谢谢您勇敢的过每一天,生命亏负您的,您都以宽容笑纳了。谢谢您勇敢的付出,您所留下的美好都会被刻在心板上。谢谢您,我可以对着您美丽的笑容说再见!安息吧!

Saturday, 2 July 2016

读书会《性别有自信,孩子更快乐》

为何从“认识性别”入门谈孩子的“快乐人生”?

父母是孩子们学习与异性相处的楷模。外强中虚的大男人,柔弱无能的小女人是无法培养孩子学习如何活出他/她人生角色的特色。唯有让孩子了解男女有别后,从互信互重、彼此承担弱点,才能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,使各方活出各自人生角色的特色。

《性别有自信,孩子更快乐》之所以是必读之书,是在于它强调家庭对儿童带来的价值地位,从“分离与个体化”、“性别认同铭印”、“防卫性的疏离”、“防卫性的依附”等理论,告知家长/教育者与其让孩子在未来对性别的价值是被动式地认同与接纳,不如先主动培养孩子的性别自信,掌握人生起步的关键,助孩子踏上自己的幸福之路!

《性别有自信,孩子更快乐》分为三大部分:
第一、浅谈性别的自信是从小建立,细谈缺乏自信而引起大男人与小女人的心态。
第二、深入心理分析幼儿期的依附关系,探讨男女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。
第三、是父母的实用指南,谈培养健康良好的性别自信,分别从六大成长阶段(出生到婚姻)探讨每个阶段的特色。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eamyWoods/photos/gm.478953658968055/1723188894599065/?type=3&theater